本报讯 报道员 刘军启报道 南召县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,全县集体林地面积292.3万亩,是林业发展的潜力所在、活力之源。该县紧紧抓住中央、省委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,创新工作方法,规范林权流转,盘活林业资产,激活发展动能,走好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”的改革发展之路。
在工作推进上,着力实施“三个创新”。一是创新工作思路。“思路一转天地宽”。南召县打破就林业说林业、就生态讲生态的工作惯性,把林业发展深度融入县委、县政府中心工作,利用全县集体林地面积大、资源丰富的优势,借力集体林改,科学谋划,主动作为,因势利导,大力植绿造林、兴产富民,实施林+苗、林+果、林+药、林+菌、林+游、林+禽等“林+N”模式,走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。二是创新投资机制。集聚多方资金,加大林业投入,形成规模效益。集中林业生态修复资金、国储林项目资金、林业产业发展资金,统筹交通、农业、水利等项目资金,利用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资金、对口援建资金等,整合集体林地资源,做到与林业建设、乡村振兴同步规划、同步实施、同向发力,打造了以国储林为重点,集生态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森林旅游、康健养生于一体的产业基地50万亩,投入资金23亿元。三是创新发展路径。有效化解耕地非农化带来的影响,实行山上造林、产业入林、林下生金。立足“中国玉兰之乡”“中国辛夷之乡”品牌,按照“基地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经营”理念,实施“乡土化、良种化、容器化、订单化、水肥一体化”种植,精心培育全冠苗木,促进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;用好林下空间,大力发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等林业经济,扩大基地规模,提高产量效益,带动林农增收致富。
在产业发展上,重点推进“四个一体化工程”。一是推进林苗景一体化工程。在林业总体规划、项目建设以及山区生态林营造、村镇绿化、农田林网建设等,组织农户种植特色经济树种,采取基地就业、入股分红、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,突出发展玉兰花木产业,达到既造林绿化、打造景观、美化环境又让林农直接参与其中,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。目前,全县有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、合作社200余家,带动群众9000余人就业。二是推进林果药一体化工程。围绕十大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和辛夷主产区,鼓励广大林农和脱贫群众,大力发展以辛夷、皂荚、杜仲为主的木本中药村,以红梨、硬质桃、葡萄、核桃、石榴等为主的经济林果;同时,实施以企带农林下种植中药材,河南联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乔端、白土岗、城郊三个乡镇流转集体林地,林下仿野生种植白芨、黄精、重楼、金钱柳等中药材2万余亩,实现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互促共赢发展。目前,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,综合产值5亿元,年户均收入4000元以上;林果基地面积14万亩,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。三是推进林蚕菌一体化工程。充分利用丰富的蚕坡资源,通过修剪轮伐、抚育更新等措施,将采伐剩余物作为食用菌栽培主原料,引导林农发展柞蚕养殖、食用菌种植、林下养殖等,广辟增收渠道。全县年放养蚕籽2000余斤,产茧量50余万斤,产值1500余万元。建成20个智能标准化香菇种植示范基地,带动2000多脱贫户稳定增收,年人均增收 2100多元。同时,在林下建成“林+禽、林+畜、林+蜂”等养殖基地31处,年户均增收3500多元。四是推进林养游一体化工程。依托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,发展森林旅游产业,融合文旅康养,拉动三产发展,打通产业链,培育增长点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、省级森林公园2个、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,培育森林康养龙头企业3家。所处集体林区的五朵山旅游公司与村民合作共建森林康养项目,村民通过林地流转、股金分红、劳务收入、产业发展四个渠道,1250户村民年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。云阳镇石头村、山头村,南河店镇郭营村、龙王庙村,小店乡山底村,四棵树乡黄土嘴村,崔庄乡粮食川村、回龙沟村等一大批森林村庄,通过发展农家餐饮、住宿、观光、商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,实现了农户稳定增收。
截至目前,全县依法规范流转林权7.1万亩,开展林权抵押贷款71宗、3.9亿元。以玉兰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种植面积38万亩,以辛夷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达70万亩,种植猪苓、重楼、白芨、黄精等林下经济作物5.5万亩,养殖柞蚕15万亩。培育了花卉苗木、食用菌、中药材、柞蚕4大特色产业,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,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233家,建立特色种植基地125个,扶持培育森源林业、联源生物、天蚕生物、金蕾杜仲、锦天园林、新旺玉兰生态园、沃源农业、万景园林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。2024年,全县林业产值41.2亿元,实现了农民增收、林业增效、生态增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