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南阳市镇平县泰山庙抗大四分校遗址,一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静静矗立,斑驳的树干上仿佛仍镌刻着烽火岁月的印记。这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树,不仅是镇平当地的“生态瑰宝”,也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(简称“抗大四分校”)有着深厚渊源,成为承载红色记忆、传承抗大精神的“活化石”。
回溯历史,1940年3月18日,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、壮大革命队伍,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镇平泰山庙创办抗大四分校,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的彭雪枫同志担任校长。此时的泰山庙既是办学场所,也是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、投身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,而庙内的这棵银杏树,便成为了这段峥嵘岁月的“见证者”。据史料记载,彭雪枫校长常利用课余时间,在银杏树下为学员们讲授革命理论、分析抗战形势,树干下的青石台阶、树荫里的简易石桌,都曾是特殊的“课堂”;学员们也常围绕在银杏树下讨论战术、交流思想,甚至在此召开紧急会议,古树的每一片绿叶都聆听过革命理想的呐喊,每一圈年轮都记录着抗日救国的决心。
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,这棵银杏树以特殊的方式“投身”革命。当时物资极度匮乏,武器装备补给困难,为支援前线作战,战士们和学员截取古树的部分枝干,经过加工后制成手榴弹弹柄与步枪枪托,这些带着树木“体温”的武器,最终奔赴抗日前线,助力打击日寇。自此,这棵银杏树有了“革命树”“抗日树”的光荣称号,成为军民同心、共赴国难的生动象征。
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古树“抗敌”的感人传说。抗日战争期间,日寇对泰山庙一带进行扫荡时,见银杏树树形粗壮、气势非凡,误以为树下藏有革命力量或物资,便企图将其砍伐。日寇用铁链紧紧捆住树干,架起锯子轮番作业,然而忙活一整天,不仅未能将树干锯断,锯条反而多次断裂。面对这棵“砍不动”的古树,日寇心生敬畏又无可奈何,最终悻悻离去。如今,在古树根部仍能隐约看到当年铁链捆绑留下的痕迹,这些痕迹如同勋章,默默诉说着古树与侵略者抗争的不屈过往。
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,这棵抗大银杏树依旧生机盎然,其所在的抗大四分校遗址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镇平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。近年来,镇平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,专门组织专业团队对银杏树进行日常养护,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、枝干加固等工作,确保古树健康生长;同时,依托银杏树与抗大四分校的历史背景,打造“红色研学路线”,每年吸引大批党员干部、学生及游客前来参观学习,通过聆听古树故事、瞻仰革命遗址,感悟抗大精神与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。
如今,镇平抗大银杏树不仅是一处自然与历史交融的景观,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、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地标。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峥嵘岁月,也见证了新时代镇平在红色文化引领下的发展变迁。下一步,镇平县将继续守护好这棵“革命树”,深挖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,让抗大精神借助古树的“生命力”代代相传,激励更多人在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、勇担时代使命。